三国:开局收服太后(一个女人她的坐骑是一只老虎她还能呼唤所有的动物的穿越小说)

1. 三国:开局收服太后,一个女人她的坐骑是一只老虎她还能呼唤所有的动物的穿越小说?

农家小福妻有法术

作者:月上云外

简介

【无所不能满级大佬vs宠妻无度镇国将军】

现代修真者楚清芷下凡经历情劫,被迫俯身到了一个古代农家小姑娘身上。小姑娘家八个孩子,加上她一共九个,她不得不挑大梁背负起养家重任。

施展御兽术,收服了老虎为坐骑,黑熊为主力,狼为帮手,猴子做探路官儿,一起去打猎。

布冰冻阵法,做冰糕,卖遍大街小巷。用药道种草药,问诊治病,搓药丸子,引来王公贵族纷纷争抢,就连皇帝都要称呼她为一句女先生。

为了成仙,她一边养家,一边开启寻夫之路。

……全村最穷人家,自从接回了女儿,大家都以为日子会越来越艰难,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又是建房又是买地……这哪是接回的女儿,这是财神爷啊!……连公主都拒娶的镇国大将军回家乡休养了一段时间,忽然成亲了,娶的是一位小小农女。

就在大家等着看笑话的时候,一个个权贵人物纷纷上门拜见。太后拉着楚清芷的手,“清芷,我认你做妹妹怎么样?”皇帝满意地打量着楚清芷,“女先生可愿意入朝为官?”小太子拽住楚清芷的衣摆,“清芷姐姐,我想吃冰糕。”

三国:开局收服太后(一个女人她的坐骑是一只老虎她还能呼唤所有的动物的穿越小说)

2. 是如何拿下洪教主的夫人苏荃的?

韦小宝,一个典型的成功的半渣男,会说话,情商高,善于死缠烂打,懂女人心,关键是年轻啊……

洪夫人,二十三的年纪,青春正好,美貌无双,被神龙教抢去当压寨夫人,可丈夫洪教主困兽而已,还已经老之将至,是个因为练功而成为废人的糟老头子,作为聪明人苏荃,当然要做出合理的选择了。

在鹿鼎记中,苏荃未必是长的最好看的,但绝对是最聪明和最有心机的,但是她有一段不幸的往事,他是被神龙教主洪安通强抢到神龙岛作为压寨夫人,她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待在这位教主的身边,而且神龙教教主洪安通长相奇丑无比,而且是个糟老头子。

虽然在神龙岛上,教主洪安通,就是绝对的主宰,就是绝对的王,但毕竟是夜郎自大而已,他们只能归缩于一个岛上。

年轻貌美的苏荃委身丑陋但岛上最有权势的人身边,心里自然有着无限的孤独和屈辱感,无论她表面上表现的多么成熟,多么开心,事实上都是一种保护色而已。

直到她遇见了韦小宝。

最开始的时候,韦小宝不过是神龙岛的阶下囚,这个油嘴滑舌的人善于拍一些彩虹屁,虽然很虚伪,但是让苏荃这个女人心里很开心,没有爱情和幸福浇灌的女人,在韦小宝到来之后,慢慢的心中被这个男人给攻城掠地,这个看似油嘴滑舌的男人,非常知道女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快速加深他们关系的是,在怡红院的那次大被同眠。

春风一度,韦小宝和三个女人有了关系,而神龙教教主夫人苏荃怀了韦小宝的孩子,这对苏荃来说是一个羁绊,却也是一个改变命运的钥匙。

之后无论苏荃喜欢不喜欢,生米已经煮成熟饭,韦小宝成了她的肚子里孩子的爹,她已经和韦小宝之间有一种斩不断的联系;而此时的苏荃,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她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她如何选择 下半生才能是幸福的。

选择韦小宝的理由

虽然韦小宝很花心,但是他对女人确实也都不错,关键是他是一个有社会名望的人,他是有爵位的人,他也是一个有钱的人,物质丰富,会哄女人。

韦小宝 年轻,多金,对家人不错,重感情,还有事业心;前途无量。对于苏荃来说,逃离神龙岛,逃离那个丑陋而且只活在夜郎国的洪教主身边,嫁给这样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男人,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无论是哪个女人换了苏荃的位置,都会这样做吧!

有人说苏荃是因为怀上了韦小宝的孩子,才只能选择和韦小宝在一起,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即便如此,但是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漂亮的女人为什么不能选择自己的幸福呢?

反正她也是被洪教主抢来的,事实上可以说是绑匪和人质的关系,逃了在道德上也没有任何瑕疵,难道要跟随糟老头子一辈子才正确?

韦小宝不务正业吗?

韦小宝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生存而选择各种各样的,看似不务正业的路,但这些路都让他踩通了,成为平步青云的资本……

天地会韦香主,大清朝鹿鼎公……谁还不是拼了命才博得个机缘巧合,韦小宝当然不是不务正业……

而且从他对他师父的感情,对康熙皇帝的感情,对于这几个女人的感情来看,他虽节操上有小亏,但人品上无大碍,韦小宝虽然滥情,但是每一个老婆他都是真心的对待,在岛上他曾经不顾性命的救下苏荃,如果是完完整整的渣男,又怎么会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救下一个女人呢?

而丽春院的春风一度, 恰好给了两人更进一步的机会。

很难说当时韦小宝是真正的出于爱情,其实更像是一种得不到的才最想占有的心里,把心心念念的高高在上的教主夫人给……,一夜三次做新郎的韦爵爷,成功的让洪教主夫人珠胎暗结,可以说是为两人关系的更进一步埋下伏笔,当然韦小宝这样做从道德上来说其实不地道,甚至很渣,当然要否定!

但对于苏荃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日后成为了韦爵爷的大夫人,还率先生下孩子,在封建社会时代,这样的女人可能是女人地位里的高水准了吧?

3. 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包括秦王朝长期实行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在这一套制度中,对于封爵的条件是有严格限制的,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哪怕是秦宗室,达不到封爵要求就不能受封,这是法!在以法家治国的秦国、秦王朝,法必须遵守。

换言之,嫪毐就算再受赵太后“宠爱”,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封侯的。或许因为嫪毐是因为“谋逆”伏诛的,再加之秽乱宫闱、甚至和赵太后生下了两个儿子。所以,后世史家对他的记载大多都是负面的,这样一个人,说他是靠军功封侯的,岂不是往他脸上贴金?他只能是靠下半身骗来的彻侯爵位!

嫪毐封侯的原因

就在嫪毐受封长信侯的同一年,秦国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成蟜之乱。秦王政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安君成蟜率军攻赵时,在屯留发动叛乱,史称“成蟜之乱”。不久之后,叛乱被平息,成蟜流亡赵国。

整件事似乎与嫪毐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这件事有一个大背景。就在“成蟜之乱”发生前不久,成蟜的最大靠山、他和秦王政共同的祖母夏太后去世了。夏太后是赵太后的婆婆、也是彼时秦国唯一可以压制赵太后的人物。在她尸骨未寒之时,突然就发生了“成蟜之乱”,这个时间节点不得不让人多想。

实际上,“成蟜之乱”很可能就是赵太后与秦王政联手上演的一出大戏!既然是秦王政要除掉成蟜,他自然无力对抗,只能落得个流亡赵国的下场。可问题是,这场大戏由谁来当“群演”。彼时的吕不韦还没有失势,如果让他和他的人来主导,首先吕不韦未必会配合。就算配合了,这无异于是在给吕不韦加码,不是吗?彼时秦王政已经成年,急于收回吕不韦手中的权力,又怎么可能假手吕不韦呢?

看来看去,也只有嫪毐是最佳选择了。他独立于吕不韦系统之外,又与赵太后关系暧昧。更重要的是,彼时的嫪毐身无寸功,他想要跻身秦国朝堂就必须有所作为,平定“成蟜之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既帮了老情人赵太后,又到了积攒军功的机会,同时还将自己绑上了秦王政的战车,一举多得。因此,很可能史籍之中讳莫如深的嫪毐封侯的原因就是平定“成蟜之乱”。有了“戡乱”的军功,嫪毐封侯顺理成章。否则,嫪毐凭什么封侯,难道真的是凭“天赋异禀”吗?

秦始皇为何要给嫪毐封侯

军功这个东西,君主说你有你就要,说你没有你有也没有!就算嫪毐在平定“成蟜之乱”中立下了军功,秦王政也不一定非得承认啊!更何况,这家伙还是个秽乱宫闱的家伙。其实,所谓秽乱宫闱在秦国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宣太后的先例在前,赵太后养个面首、与嫪毐生两个儿子都算不得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秦王政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影响对嫪毐的印象。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个人认为,这件事秦王政很可能是知道的,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那么,秦王政为什么要给嫪毐封侯呢?原因不难理解。彼时秦王政已经长大,急需收回吕不韦手中的权力。但是,吕不韦在秦国经营多年,党羽遍布朝堂。秦王政想要拿下他并不容易,这个时候给吕不韦树立一个对立面是最佳选择。既不会立时激怒吕不韦、逼他铤而走险,又可以促成群臣的重新站队。将来在吕、嫪争斗中,秦王政还可以坐收渔利。

同时,吕不韦乱政有一个最大前提,那就是和老情人赵太后沆瀣一气、内外勾结,在这个时候提拔赵太后的新情人嫪毐,不仅可以起到牵制吕不韦的作用,而且可以分化赵太后与吕不韦的联盟,一举两得!说白了,彼时的嫪毐不过就是秦王政手里的一枚棋子,为收回权力而豢养的一条咬人恶犬。

只可惜,千古第一帝秦始皇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过于自信、严重低估了嫪毐的野心。在成为长信侯之后不久,嫪毐便开始大肆发展、培植自身势力,渐渐不满足于做一条恶犬,开始有些不听招呼了。嫪毐此举顿时引起了秦王政的警觉,开始刻意防范嫪毐,准备择机抛弃这条恶犬。

嫪毐更是野心勃勃,在得知秦王政起疑之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发动武装政变拿下秦王政,扶自己与赵太后所生的儿子上位!而赵太后在整个过程中居然态度暧昧,任由嫪毐胡来……这就是为什么秦王政平定嫪毐叛乱之后要幽禁赵太后的原因所在,一度秦王政甚至想要杀掉自己这位胳膊肘往外拐的生母!因为秦王政要有防范,嫪毐的政变未能得逞,最后还搭上了自己和两个儿子的性命……秦王政也是一不做二不休,顺势借力打力,解除了吕不韦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嫪毐临死还帮了秦王政一把。自此,秦王政真正把握住了权柄,多年之后一统天下成为了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4. 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作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袭承了家族世袭爵位的他本应有着很好的前途与结局。但是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 耿精忠积极相应吴三桂,并且在福建发动叛乱。然而在清军的持续打击下,自知不敌的耿精忠选择重新投降清朝,并且在此之后不仅是对抗盘踞在广东的尚之信,还是抵御台湾郑氏集团的进攻,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劳。

然而尽管如此,在康熙皇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耿精忠的生命也就此走到的终点,并且是被康熙以极为残忍的凌迟处死的方式处决。

耿精忠,一位标准的“官三代”,同时也是一位“降三代”。

说到康熙朝“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那就不得不提耿精忠的祖父,初代靖南王耿仲明。

耿仲明曾经是明朝东江镇总兵毛文龙的部将,深得毛文龙的赏识与重用,而他在毛文龙帐下也有一个“毛”姓的名字,“毛有杰”。当然,另外两位与他齐名的“背明降清”的将领,孔有德和尚可喜这个时候也是毛文龙的部将,他们分别叫做“毛永诗”和“毛永喜”。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计斩毛文龙”,但是袁崇焕并没有非常妥善的处理后事,也没有对东江镇进行有效的安抚和安置,最终导致了东江镇动乱不止,为此后一系列严重的事态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其中,影响力最大,同时破坏力也最为严重的,便是“吴桥兵变”了。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皇太极率兵将祖大寿镇守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接到朝廷的旨意后,登莱巡抚孙元化急令已经归顺其麾下的孔有德率军北上支援祖大寿。

然而,孔有德军队的后勤寄养出了问题。随后,孔有德的手下因为一只鸡与朝中要臣王象春结怨,进而开始受到了各方的排挤与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孔有德在部将的劝说下,在吴桥发动兵变,带兵重新杀回山东,并且以耿仲明做为内应,夺下了登州。之后在以孔有德、耿仲明等为首的一众辽东旧将的带领下,开始武装割据并且与明朝进行了激烈的武装对抗,由于明朝这面组织平叛不利,致使整个山东半岛被孔有德等人统领的叛军折腾一片糜烂。直到明军在祖大寿的兄弟祖大弼,戴罪立功的吴襄、吴三桂父子,以及刘良佐、刘泽清等人的领导下,重新集结兵力进行镇压,这才将叛军的势头控制住,并且其围困在登州一代,同时打退了叛军的数次突围。

最终,眼看从路上突围无望,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选择从海上出逃,带领着兵马和家眷横渡渤海湾,最终在鸭绿江口,向后金剃发称臣,并于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正式投降了后金。

当皇太极得知孔有德等人率众投降后是兴奋异常,不仅出城十里相迎,更是让孔有德、耿仲明自领所辖兵马,并赐名“天佑兵”。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尚可喜也在选择投降了后金,皇太极同样对尚可喜的到来予以了热烈欢迎,并将其军队赐名为“天助兵”。

“吴桥兵变”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投降后金而宣告终结,而这也成为影响明朝与后金之间实力对比的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

明朝这面在整个“吴桥兵变”的过程中,损失巨大,山东半岛的百姓更是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浩劫。而后金这面不仅收获了兵员的补充,同时还带来了后金急缺的火器与航海等技术,明朝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就此打破,军事装备层面上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改元称帝,建立大清王朝,并将这三人册封为王,其中孔有德为恭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至此“三顺王”正式诞生,而在顺治皇帝时期,这三人的头衔也变为了定南王、平南王和靖南王。

三位“异姓王”以及其统领的部众,在明末辽东战场,以及清军入关,南下追击李自成、攻灭张献忠、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如此功勋卓著的靖南王耿仲明,却是以畏罪自尽的惨淡结局收场。

清朝朝廷,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对“逃人”有着非常严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特别是在清朝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专门颁布了“逃人法”,以对“逃人”的行为进行限制,同时参与其中的人进行残酷的惩罚。

耿仲明却意外触动了这根“红线”。

顺治六年(1649年),刑部官员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陈绍宗等放纵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应该治罪。此事引得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当时主持朝政的多尔衮亲自询问耿仲明此事,令其惶恐不已。

最终,经过耿仲明和朝廷官员的彻查,耿仲明所部有三百余名部众私自藏匿逃人,严重违反了“逃人法”,朝中不少官员要求严惩这些将士的同时,也应该将耿仲明削爵处置。

多尔衮还是看在耿仲明的卓著功勋的份上,想要对其宽大处理,只不过消息还没有传到前线,耿仲明已经畏罪自尽了。

耿仲明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并且继续跟随清军平定南方的各种反抗势力,并且不断立下战功,算是帮助自己弥补并且洗刷了父亲耿仲明的罪名。也是在耿继茂时期,耿家从驻守四川改为驻守福建,对抗盘踞在福建地区的郑氏集团。

凭借耿仲明和耿继茂的功勋,耿家的后辈们也获得了清朝朝廷的器重与封赏,当然,也如同让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一样,耿继茂的三个儿子,也分别迎娶了宗室女儿,以此实现与耿家的政治联姻,同时将其扣为了“人质”。

其中,耿继茂的长子耿精忠,迎娶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附;次子耿昭忠,迎娶贝子苏布图的女儿,被封为多罗额驸;三子耿聚忠,迎娶安亲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去世,由其长子耿精忠袭承了其靖南王的爵位,同时也接下了耿家世守福建的职责。

“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率先响应,但却也是最先投降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自请撤藩,其本人也希望就此急流勇退,回辽东养老。得到消息的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则也抱着试探性的态度,向康熙皇帝上疏请求撤藩。

而此时有些“年少轻狂”的康熙皇帝,真就同意了“三藩”的撤藩请求,并着手开始了撤藩事宜。

此举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吴三桂先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贵州,随后又快速占领了湖南、湖北等地,与清军是隔江对峙。

听闻吴三桂起义的消息,耿精忠率先响应,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发动叛乱,并且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海陆并进,向浙江、江西等地发动进攻。

此时的康熙皇帝面对的敌人太多了,南边是吴三桂的叛军,西北是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在陕甘起兵反清,并且占据了四川部分地区,北边的察哈尔蒙古亲王也开始造反,加上东南方向的耿精忠和郑氏集团,此时的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四面楚歌”。

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清军逐渐扭转了战局,在阻挡住了吴三桂最为凶猛的前期攻势的同时,也调集了十路大军,开始对叛军势力予以反击。而率军平定浙江、福建的正是礼亲王代善之后,康熙皇帝的堂哥,康亲王杰书。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亲王杰书破仙霞关,进入福建,之后连下数座城池,耿精忠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最终选择了投降。

此时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对耿精忠进行处罚,而是准许其保留了靖南王的爵位,并回复其职务,要其领兵对抗郑氏集团,以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的叛乱。在此期间耿精忠表现优异,战功突出,成功有效的打击了郑氏集团和尚之信的部队。

然而,康熙皇帝却并没有就此放过耿精忠。

“三藩之乱”彻底平定,耿精忠也迎来了他人生的终点。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

此时,吴三桂已经去世,其他反动势力相继被平定,只有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苟延残喘,做着最后的抵抗。

于是,康熙皇帝在这个时候开始向耿精忠发难,借由有人弹劾耿精忠心存异志,进而削除其王爵,并且将其收押。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克云南昆明,吴世璠自尽身亡,“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学士明珠上疏康熙皇帝:

“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他建议对耿精忠进行清算,康熙皇帝同意了明珠的奏请,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其亲信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

而耿精忠被凌迟处死也极大地刺激了另外一位在“三藩之乱”中先判后降的重要将领王辅臣,最终王辅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畏罪自尽了。

如同王辅臣一样,耿精忠的投降,康熙皇帝不仅不对其予以处罚,反而继续重用,实际上也是出于平叛的需要,毕竟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手中实力有限,也需要对这些力量加以利用,进而更加迅速的平定的叛乱。而实际上,康熙皇帝并不是没有容人之仁,不少叛而复降的将领和地方武装,都能够以善终收场。

耿精忠之所以为康熙皇帝所不容,并被处以凌迟极刑,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

首先,耿精忠在叛乱期间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且不说在其对抗清军期间给康亲王杰书统领的八旗将士以及绿营官兵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其叛乱前后,在福建的朝廷官员,只要不肯屈服其下,便遭到了处决,官场损失是相当惨重。

这其中就包括了“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的次子,当时的福建总督范承谟,也就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老师魏承谟的历史原型。范承谟本不准备前往福建就职,但是看到耿精忠有谋反意向,毅然决然的前往,筹划阻止耿精忠叛乱,不料却被耿精忠所抓,并且始终不与屈服,最终被耿精忠所杀。

这里也要提一下,康熙朝著名的汉臣李光地,在福建省亲期间被耿精忠所抓,假意投降后,趁乱出逃,这才逃过一劫。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中官员对于耿精忠是相当的记恨,特别是范文程家族的后人,对其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以至于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后,范承谟之子范时崇竟然“分割其肉祭墓”。

其次,耿精忠非常不得民心。

耿精忠叛乱期间,经常同郑经的军队发生矛盾,然而却往往是殃及百姓,弄得百姓对其是怨声载道。再加上耿精忠治军不严,又常常发生缺粮少饷的局面,致使其军队行径暴虐,“与强盗无异”,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于是百姓对其也是相当的愤恨,不杀耿精忠不足以平民愤也成为了众多闽浙百姓的心声。

再次,康熙皇帝也需要拿耿精忠作为政治统治的反面教材。

耿精忠作为世受皇恩的藩王,本可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却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那结局必然可想而知,康熙皇帝在处置耿精忠的同时,也是在对其他的降官降将以及全国所有的官员将领们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典型,让他们看到对抗皇权,反叛朝廷的下场。

而此时的耿精忠,已然成为了康熙皇帝进行统治宣传,震慑全国,进而维系皇权统治的统治工具。

尽管耿精忠被凌迟处死,但是他的家人还是能够以善终收场。

就在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时候,他的两个额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便主动向康熙皇帝“负荆请罪”,要康熙皇帝将自己以及耿精忠的家人全部处决。

康熙皇帝对此甚为感动,不仅没有对其进行处罚,反而继续保留其职务和职位,并让其劝降耿精忠。后来耿精忠投降,兄弟二人则是继续帮助康熙皇帝稳定福建局势,以及平定其他叛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耿精忠被康熙皇帝处决后,耿昭忠被委以署理福建事务的责任,耿聚忠则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衔。兄弟二人皆以善终收场,并且去世后被赠予了谥号,可见康熙皇帝还是能够做到赏罚分明的。

至于耿精忠的家属,康熙皇帝也没有为难,而是将其发回汉军旗中,承担旗人之职,同时继续保有其旗籍和待遇,也算是没有过分被牵连。

5. 古代历史上前十位权臣分别是谁?

权臣,昏君,杀手,妓女这四个行当,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向来都是层出不穷的。历史上明君强臣,昏君奸臣,明君奸臣,昏君强臣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把全程定性为奸臣或者忠臣,少校今天只论行不诛心,给史上的权臣们排个顺序。

满清王朝出了两位:排序第十位和第九位

第十位:不是奸臣的权臣——鳌拜

鳌拜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老臣。在康熙初年,鳌拜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主少国疑,鳌拜的嚣张跋扈成为了他坚决拿下的理由。(请注意:没有任何史料,既在鳌拜要叛国或者要篡位,他败于嚣张跋扈)

第九位:不是权臣的权臣——多尔衮

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皇太极的亲兄弟,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有实力,有机会争夺皇位的。他兵权在手,朝堂有支持者,再加上自己的身份,就算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但多尔衮重情,为了孝庄皇太后的感情,至死没有叛变。而是一心一意扶持顺治。(可顺治登基后,刨了多尔衮的坟)

明朝有三位,占据第8位,第7位和第6位。

第八位:明太祖时的奸臣——胡惟庸

胡惟庸作为明朝开国时的第2任丞相,绝对是明朝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奸臣。因为他准备调兵,把明太祖朱元璋给杀了。有胆略有狠心,如果不是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是刀山血雨中厮杀出来的,估计大明朝皇帝得换一个姓。

第七位:明嘉靖朝的权臣——严嵩

少校把严嵩定性为权臣而不是奸臣,是因为严松在做首辅的20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嘉靖皇帝,遮风挡雨擦屁股。严嵩的名声坏就坏在他的儿子严世藩身上。

第六位:明万历朝的忠臣——张居正

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于万历9年实行变法(一条鞭法:一句话解释就是将税银摊到田亩中去,按田亩收税,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自古实行变法的大臣,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张居正死后,新法被废除,自己差点被开棺戮尸。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代忠臣。

宋朝一位:王安石

第五位: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应该说涉及面是比较广的。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可惜变法5年,更是要见成效的时候,他的政敌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小子),把王安石的宰相位置给搬倒了,新法毁于一旦。否则宋朝总也不会被人吊打。

唐朝一位

第四位,唐朝玄宗的李林甫

李林甫绝对是唐朝唯一的一位成功的权臣(请注意说的是权臣,并不说的是忠臣)。他自己本身就是皇亲国戚,同时还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最害怕的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从来不敢有反心。

直到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这个草包当权,安禄山马上就造反了。这次造反也让唐朝由盛转衰。

三国时期两位

第三位:蜀国的丞相权臣诸葛亮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在刘备死后,刘禅当政时完全展现出来的。史书记载:“事无大小,咸决于亮”(国家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在诸葛亮的勉励支撑下,蜀国的政权延续了近50年。

第二位:汉献帝时期的丞相权臣曹操

曹操是汉献帝时的丞相,一直到死都是。他在位的时候统一了北方,并发动了南下统一战争——赤壁之战。同时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诗人。由于他的存在,孙刘两家必须联合起来抵抗国家统一进程。同时曹操还培养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曹丕。所以我们把他排在第2位。

第一位:秦孝公时的大良造——强臣商鞅

商鞅与秦孝公的关系就是强臣与明君的关系。秦孝公的包容自信,让他能够完全放权给商鞅。让商鞅安心变法。

商鞅的尽职尽责,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让商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变法大业当中。

君臣二人,互相扶持,披荆斩棘,变法20年,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所以商鞅要被排在第1位。

以上排序为少校浅见,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原创不易,请多关注,多评论,多转发,谢谢。

6. 三嫁楚怀玉小说结局?

公主与应熊也终于和好如初。怀玉与皇上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是三嫁楚怀玉小说的结局。

这一小说主要情节是,怀玉公主是清朝将领傅正意外收养的一名女孩,其真实身份是明朝亡国皇帝永历之女。在怀玉十八岁的那个元宵节,她和嫂子成莹女扮男装上街出游,竟然邂逅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和微服出巡的康熙皇帝,三个人虽都掩藏了真实身份却十分投缘当即结拜成为"兄弟"。

图公公救下皇上,并收服了叛党,得福晋又犯病了跑到成泰府中,说出怀玉身世,请他救救荣儿。成泰借机将她带到太后那,并将傅王府的人全部押入大牢听候发落。皇上返京途中,一妇人申冤,把成韵假充龙子之事告诉皇上。嫣红和太医在皇上的逼问下,终于承认一切为成韵所做,太后大惊。皇上赐成韵白绫三尺,自行了断。

7. 刘裕为什么会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有些人呢,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

刘裕,恰巧就是这种人,与之相反,他的童年却穷苦至极。

因为家境贫寒,他的父亲竟然想过要将刘裕遗弃,幸亏姨母慈悲,历尽艰难将刘裕抚养成人。

刘裕年长后,恰逢时局动荡,权臣桓温当国,东晋逐渐突显衰败之势,而成年后的刘裕身为北府军下属的养马官,即“司马”一职,起初始终默默无闻。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但很快,刘裕迎来了一生中第一个大机遇,请注意,这是第一个,因为刘裕真正开挂的人生,此刻才刚刚开始。

由于五斗米道道士孙恩在东南一带起兵造反,晋安帝派遣大将刘牢之前去镇压,而正在养马的刘裕,则因为才能出众,颇得将军孙终的赏识。

恰巧刘牢之率军平叛,正是用人之际,孙终便顺水推舟,将刘裕举荐给刘牢之,任参军一职,随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命与数十人觇贼。

此后,在首次领兵外出侦察时,刘裕遇到敌方数千兵马的围困,所率人马半数战死,而刘裕杀的双眼通红,刀刃翻卷,却仍旧在浴血死战,随从皆大受鼓舞,于是这一小队人马,竟然在数千人的围困中迟迟不倒。

很快,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率领援军赶到,将起义军杀退,见到刘裕的时候,刘敬轩看着浑身带血,甚至手中战刀几乎断裂的刘裕,心中极为敬佩。

而刘裕顾不得休息,骑了战马,紧接着前去追捕逃兵,更接连率军斩杀俘虏逃兵千余人,乃至一路杀进山阴城,竟然将孙恩一众逼退出海。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刘裕)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疑帝(刘裕)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刘裕凭此一战成名,迅速跻身大将之列。

很快,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大机遇。

来年五月,即隆安四年的春天,孙恩从海上休养生息,再次杀回会稽,斩杀守城大将谢琰,宣布第二次起兵造反,半年后,刘裕第二次领兵平乱,竟再次将孙恩杀的片甲不留,直至将其击退于浙江浃口一带。

此后将近一年时间里,刘裕同孙恩前后交手十余次,几乎每战必胜,且以少胜多。

凡战,刘裕必身先士卒,勇猛在前,手下军心凝结如铁,治军严明,深得朝中与百姓信服,直到元兴元年的三月,孙恩残部被刘裕大军追击至临海郡,面对仿佛一生无法战胜的刘裕,以及临海郡守辛昺(bǐng)的围困,孙恩最终含恨,跳海自杀。

此后,积累赫赫军功的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大机遇:

由于孙恩长达十余年的起义,致使东晋内部的门阀士族受到猛烈冲击,具体表现为权力失衡,内部分裂初现端倪,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以及话语权日渐衰弱,更因连年混战,致使国防空虚,手握重兵的权臣桓玄看准时机,密谋篡位。

此时前将军刘牢之再度领兵前去平叛,然而在刘牢之大军抵达溧州后,却遭遇桓玄大军的伏击,刘牢之心知不敌,便有意派出儿子刘敬宣前去求和,但遭到刘裕坚决反对,刘牢之执意求和,未予采纳刘裕的反对意见,谁知桓玄连夜攻下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所驻之地,这司马元显即是刘牢之的顶头上司,桓玄杀了司马元显,携兵符收回刘牢之的兵权,后者望风而逃,在逃亡途中自缢身死。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元兴元年,荆州刺史桓玄举兵东下,骠骑将军司马元显遣牢之拒之,帝(刘裕)又参其军事。(桓玄)玄至,帝(刘裕请求刘牢之出兵迎战)请击之,牢之不许,乃遣子敬宣(刘牢之儿子刘敬宣)诣玄请和。帝(刘裕反对)与东海何无忌并固谏,(刘牢之)不从。(桓玄攻克建邺城)玄克建邺,(将刘裕取代刘牢之,任其为会稽内史)以牢之为会稽内史。

此时刘裕也算没了上级,眼见大势已去,颇具长远眼光的刘裕,决定暂时投靠桓玄,再做打算,而桓玄早前便在军中听闻刘裕大名,再加上刘裕本身因为数次军功所积累的声望,所以他的投靠,令桓玄喜出望外,便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辅佐在侧。

所谓刘裕的第三次大机遇,正是选择正确了阵营,当时的桓玄势力如日中天,东晋内部已无兵力可挡,如不投靠桓玄,刘裕势必被其所杀。

元兴二年,之前和孙恩一起举兵造反的卢循,也就是孙恩的妹夫,再次聚集兵马,意图谋反,桓玄便派出刘裕前去平叛,很快刘裕便大获全胜,斩杀卢循麾下大帅张士道,迫使卢循向南逃亡,因此战大获全胜,独揽战功的刘裕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在桓玄内部可谓风头无两。

但刘裕并非一心想要寄人篱下,尤其桓玄是篡位夺权,名义上并不正当,因此刘裕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直到桓玄对东晋军队主力——北府兵,进行瓦解大清洗,致使大批旧将被杀,其余残部,则与刘裕在暗中联络,与密谋扳倒桓玄。

于此,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第四次大机遇:

元兴三年春节后,刘裕见时机已到,借打猎之名,在京口聚集北府兵残余部众数千人,借机起事,剑指桓玄,随后便杀死了京口驻将,也是身为桓玄叔弟的桓修。

此时此刻,篡位东晋的桓玄才认清了刘裕的真面目,他这怎是简单的雄才大将?!

分明是想自立为王!

然而意识到刘裕真正的野心之后,桓玄为时已晚,他先是派出麾下两员大将,吴甫之与皇甫敷,但刘裕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先杀吴甫之,再杀皇甫敷。

接连损失两员大将的桓玄,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危机,而这个危机,正是曾经自己寄予厚望的刘裕。

一个月后,刘裕便率军攻至桓玄驻扎于覆舟山的守军,不过数日便攻克,大势已去的桓玄,面对势如破竹的刘裕,只得落荒而逃。

于此,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五次大机遇:

因起兵抗击桓玄有功,刘裕获扬州刺史王谧等重臣极力推举,先后出任使持节、总领扬州,徐州、兖州等八州军事,不久又被任命为总百官行事。

当年那个险些因家境贫寒而被生父遗弃的刘裕,彻底成长为东晋末年权倾朝野的执牛耳者!

人生,就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

东晋末年之混乱,便因连续多年战火,致使百官懈怠,桓玄此前篡位时,即使有心整治,却也收效甚微,然而刘裕统领大权后,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使百官严明法纪,人人尽忠职守,朝堂上下,一扫往日颓废风气,重回肃穆。

不久,被篡位的晋安帝复位于江陵,改年号为“义熙”,刘裕则率军追击桓玄残部,然而刚到六月桓玄卷土重来,麾下将军桓振攻陷江陵,晋安帝被俘,第二年春天,即义熙二年的三月,刘裕再次将被俘的晋安帝救出,此时天下人尽皆知刘裕之名,接连数次平反,又二次救主,匡扶社稷,威名大振。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

此后十数年时间,刘裕始终南征北战,先后收复荆州等地,致使割据长达十数年的南方再次一统,局势重回稳定。

此时的刘裕更独享殊荣,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意思分别为,可佩戴宝剑进入皇宫,不必疾步而行,皇帝召见刘裕,赞礼官不必呼其姓名,只宣读其官职即可,此三样特权,乃晋朝时期位极人臣的独有象征,由此可见刘裕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再往后,已是太尉,执掌最高军权的刘裕灭后秦,定长安,再到义熙十四年,刘裕因军功着实显赫,先后受封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等朝中要职,乃至于到最后封无可封,特许其以十州建立“宋国”,封宋公,授予其晋朝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九锡之礼,即九种最高礼器,这是除皇权外,一代权臣的最高象征。

此时刘裕的威望已达到从军以来的最顶点,麾下将士无不支持其废黜晋安帝,自立登基,可以说此时此刻的刘裕,已经得到了除皇帝宝座以外几乎所有的权力,乃至于在整个东晋,他可以公然违抗王命,而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晋安帝虽有皇帝之名,却再无皇帝之权。

刘裕心知此刻登基正宜,但他想以晋安帝死后,另立傀儡皇帝,再让位于他的方式,避免自己留下篡权之名,可惜当时的晋安帝身体康健,短期内根本不可能驾崩,刘裕对此心急之下,便派遣王韶之秘密缢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随之另立司马德文为帝,号为晋恭帝,改年号为元熙(304年)。

同年,刘裕进爵“宋王”,追授十郡,既然司马德文是自己亲手送上台的傀儡皇帝,刘裕可谓垂帘听政,先后为自己追加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多项特权,如代表皇权的冠冕——十二旒冕。

再比如享有天子旌旗,即本应用来象征皇权的旗帜,由刘裕这个宋王享有,基本也宣告着刘裕的篡位大计缓缓拉开帷幕。

等到第二年,即元熙二年六月,于丁卯日,万事俱备的刘裕,废黜傀儡皇帝晋恭帝,代晋登基,东晋宣告灭亡,刘裕即位后,改国号为“宋”,称“宋武帝”,改年后为“永初”。

称帝以后的刘裕,吸取了整个东晋末年的失败经验,尤其是他亲眼见证了门阀士族如何祸乱朝纲,如名臣之后桓玄挟持晋安帝,刘裕可谓从始至终亲身经历,明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不严加整治豪门世族,将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大灾难,因此他即位后,首要推举的措施,便是削弱各大豪族的势力与权力,集权中央,成功阻扼了门阀士族的再次发展。

政务上,他实施“土断”。

因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大肆兼并百姓土地,致使民间怨声载道,而东晋皇族对此不问不顾,放任豪强兼并,出身于寒门最底层的刘裕亲身感受过民怨,因此他决定从源头上解决兼并问题,削夺豪门土地,分济于贫苦百姓,致使民心皆安。

为确保豪门不会暗中吞并地产,刘裕甚至指派专人前往四方巡视,一经发现私自并吞土地的豪门世族,便直接依规严惩。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由此大大缓和了自东晋时期遗留下来的阶级矛盾,使门阀士族被大大削弱,最主要的,则是减轻了因常年战乱而不得聊生的百姓负担,此前因混战而失去的朝廷威信,也得以重新构建。

此外,对于整个南朝刘宋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刘裕的土断,日后门阀势必会东山再起,而刘裕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豪门霸地的复杂难题。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

其二,刘裕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由于年少时期亲眼所见京口百姓受官吏欺压,刘裕尤其厌恶昏庸无道的官员,为肃清朝中贪污腐败,他下令处死了一众士族,或有之前东晋皇族背景的朝中官员,甚至提出,但凡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者,轻则严惩,重则斩立决。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其三,重用寒门。

此前东晋时,门阀士族在朝中根深蒂固,东晋朝廷无论是选拔官员,还是任用人才,皆首先考虑士族子弟,致使门第成风,更进一步,有众多无才无德之人滥竽充数,而这也正是导致东晋内部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刘裕即位后,便取消此前的选拔官员制度,而是重用寒门出身,不带任何朝中裙带关系,真正具备才学之人,如刘裕此前南征北战时留守建康城有功的刘穆之,再比如跟随刘裕灭后秦屡立军功的檀道济,皆是寒门出身。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其四,减轻赋税。

但凡历史上的明君,几乎都会实施这一举措,来减轻人民负担,刘裕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位时,曾连续多次减免税赋,更严禁地方滥征税役,凡是州、郡、县等官吏假借官府之名,私占屯田园地者,一律废黜。且最令人拍手称赞的举措,还在于凡是官府需要采集的物资,如果从地方百姓手中购买,一律按照市场原价,一分不少的给钱,如若发现有私自压价,或不按原价付款者,轻则依规严办,重则免官发落。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其五,重视教育。

由于东晋时期门阀阶层奢靡成风,对于教育甚至一度轻视,而上层架构与资源又全部掌握在世族手中,导致社会发展缓慢,教育低下,刘裕虽然年少便入伍,且大字不识一个,但对于教育,他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视。

于是在永初三年下诏,勒令全国范围内,重点发展教育,大力选备有才学的儒士,弘扬国学,引咎古人学典,加以教授,从而使得刘宋早期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整体的文化程度比之东晋时期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不要小瞧了教育,正所谓教育乃立国之本,若一个国家的百姓全是目不识丁之辈,那么经济与国力的发展势必将会受到阻碍。

其六,刘裕在登基后,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还有对于古籍的保护作出了不可否认的巨大贡献。

此前由于连年战火,导致晋朝各地的古籍遗失严重,刘裕即位后,便命专人组成搜寻队伍,前往各地找回遗落民间的宝贵古籍,致使众多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咱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有关南朝刘松或者是前后时期的古籍,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当时刘裕的保护之举,所以对于精神文明的传承,刘裕的确是功不可没。

军事上,刘裕开创了东晋末年时的水军。

众所周知,在古代战场上,很长一段时间水军并不受兵家重视,原因是古人以战马为根本,自古到今以陆战居多,然而戎马一生的刘裕,率先大胆的发展水军,以“陆兵为先,水军为辅”的方式,增加水军的后援能力,在此后的征战岁月中,刘裕这一独具开创性的战术思想,得到了全方位的实践,由于水军的特殊机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采取强力有效的远攻,与陆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出难以比拟的作战优势,与此同时刘裕改进沿用于古人的兵法,对“弧形方阵”做出了全面革新,而这其中,他所创立的水军协同作战,可谓发挥出巨大的战术效果,这在整个中华军事发展史上,可谓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甚至因其开创性,而被史学家称为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二,治军严明,乐善好施。

刘裕既然是从军队最基层,一路凭借赫赫军功建立起的刘宋,所以他对于军队的把控,有着常人非比一般的视野和格局,所以在治军方面,刘裕比东晋时期任何一位掌兵者都要严苛,但与此同时,刘裕更对麾下将士的情绪深有体会,于是将北伐后秦所获的战利品,尽数分于士卒,犒赏浴血奋战的三军将士,甚至将宁州刺史敬献的珍贵琥珀捣碎成药粉,分于受伤的将士敷用,此举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拥戴,他更主张“择才用将“,不论出身,不论名号,但凡德才兼备,一经发掘,便会加以重用。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其三,两次北伐,大获全胜。

刘宋成立初期,除去刘裕在东晋末年完成了南方地区的统一,北方地区则仍处于混战时局,于是刘裕第一次北伐,先后收复淮北以北等关中要地,并光复长安。

第二次北伐,则先后灭掉南燕与后秦等国,基本完成了北方一统,成为自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强盛无人能及的最强王朝。

纵观刘裕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传奇。

他几乎未尝多少败仗,从青年时期加入行伍,再到最后登临帝位,完美展现了一介寒门士子的彪悍人生,虽然其在东晋末年篡位这一点,并不是如他一生的功绩那般完全光彩,但他的本意也是顺应天下大势,东晋皇朝内外腐败严重,黎民百姓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当他即位后,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就足以说明刘裕登基称帝,的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天下百姓,所以往后千年,不断有帝王为之称颂,丰功伟业,见诸古籍,留于史册,乃至于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当属实至名归。

——————

参考文献: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

(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

——————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51)
奥运单打资格危!王曼昱1比3不敌巴特拉,
上一篇 2024年05月06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5月06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